发布时间:2025-02-22 10:32:11    次浏览
“自来水污染致数万人中毒”、“只要溺水不超过1小时,倒背着溺水儿童不断奔跑,可以将水控出来救人”……这些谣言曾在微信朋友圈广泛流传,许多人半信半疑地把谣言当成新闻来转发,既是谣言的受害者,也在不经意间充当了谣言扩散的“帮凶”。“谎言走过了大半个地球,真理还在穿鞋”,这已成为时下网络谣言横行的真实写照。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、影响力强、杀伤力大,威胁大家赖以生存的虚拟空间和现实生活。上半年,泉州网警对85条谣言进行辟谣,9名传谣人被行政拘留,严厉打击、大快人心。但现实告诉我们,治理网络谣言依然任重道远。人常说,“谣言止于智者”。人人睁大眼睛明辨是非,谣言自然不攻自破。然而,泉州网警公布的典型案例显示:面对许多“有图有真相”、打着科学的幌子、利用社会的焦虑感而精心编造的文章,普通百姓想要辨清是非并不容易。更何况,健康类、心灵鸡汤类文章的发布甚至发展为一个产业,一些团伙为了商业利益,处心积虑地进行包装,为的就是让网友上当,充当谣言的“二传手”。还有人说,网络谣言更应止于“治者”。国家出台相关法规,对传播网络谣言,轻则拘留,重则入刑。网警也采取各种举措,严厉打击,从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谣言的传播。但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以及大都匿名传播的特性,事后惩处仍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。有些专家还指出,如果对网络信息传播的限制过于严格,也会遏制互联网的活力,有因噎废食、违背时代潮流的可能。谣言止于“智者”和“治者”,都有一定的道理,但显然仍无法根治网络谣言。其实,谣言之所以在微信微博上广泛传播,就在于这些自媒体的信息发布缺乏严格的审核机制,人人都是信息源以及匿名传播的特性,也决定了网络信息的质量和可信度无法保证。一些自媒体只重商业利益,而缺乏责任意识和公信力,更对谣言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。可见,要根治网络谣言,必先辨清媒介的本质。移动互联时代,人人都是消息源,但并非人人都是记者。许多重大事件最初是普通人由微博、微信发出,这就是时代特征。但要把片段拼接成一个客观、负责任的完整信息,只有职业记者才可能完成。有别于高度商业化的自媒体,报纸等权威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,其公信力由自身性质所决定,职业记者也秉承社会效益为先的价值观,必须具备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。信息发布上,在以报纸为代表的权威媒体及其官方微博微信中,记者采集信息必须遵守职业准则和专业规范,并通过严格的编审流程才能发布,确保了消息的客观性。即使一旦失实,印着白纸黑字的报纸,也一定会及时纠错,相关人员必须承担相应责任,以此维护其公信力。这保障了职业记者既能为公众提供大量有质量的信息,又能从源头上阻止谣言的出现。“阳光照得到的地方,黑暗会自动走开。”职业记者凭借其采集信息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,理应成为谣言的最后终结者。作为权威主流媒体的专业记者,遏制谣言传播责无旁贷,也大有可为。因此,有关部门强力打击网络谣言的同时,要及时通过职业记者在报纸等权威媒体上,公布事实真相,从源头上瓦解谣言。普通百姓作为信息的接收者,也应该学会不轻信,不盲从,多比对几个信息源,更多地从权威媒体获取信息,自然就对谣言“敬而远之”了。一言以蔽之,网络时代,终结谣言,人人有责。普通百姓要擦亮眼睛,辨清媒体性质,才能在快捷地获取信息的同时,避免谣言的伤害。而权威媒体的职业记者更应该担起打击谣言的责任,一如既往地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新闻。 □郑运钟